九游预约后怎么下载

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,先后6次寻找原红十四军军长遗骨,结局如何


发布日期:2025-09-22 22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71


“1960年早春,北京,中南海西花厅——张爱萍把信封往桌上一按:‘老周,这次一定要把军长带回家!’”对面参谋愣了两秒,低声答:“是!”短短一句,埋下了一段长达三十五年的执念。

从1952年算起,这是张爱萍第六回为何昆而动身。之前五次,他跑遍南通、如皋、泰兴,挨家问、逐坟查,换来的多半是模糊方位和一句“好像在那片苇荡边”。朋友劝他“拉倒吧,烈士千千万”,他摇头:“红十四军那个摔机枪的家伙,我欠他一条命。”

说到何昆,年纪稍长的读者不会陌生——黄埔四期,湖南永兴人,手脚利索,脑子更快。当年“四·一二”腥风血雨,他三次被捕三次越狱:撬屋顶、钻轿子、翻影院屋瓦,闯出一条生路。同志间私下给他起外号“泥鳅”,意在滑不溜手。

1929年底,党中央准备在江北长江口那片滩涂上建红十四军,需要一位“既懂正规战又混得进水网地带”的带头人。周恩来点了何昆的名字。接电报那晚,他瞒着妻子写信:“我将赴日本游学,勿念。”湖南话里“如皋”与“入日”读音相近,这个小小误会后来被乡亲们当趣闻讲了几十年。

1930年春夜,他带着张爱萍、余乃诚潜过黄浦江,换了三趟船三次暗号,在如皋乡间扎下根。短短半年,红十四军便拉出两千正规兵、数万赤卫,挑掉敌据点十余座。最硬的一仗,叫“老户庄”。老户庄三面环河,一条堤坝是生门也是死门。4月16日晚,何昆亲扛机枪压火力,边扫边喊:“铁脚冲!”张爱萍蹲在他脚边当人梯,只觉肩膀一沉——子弹穿胸,军长倒下,年仅三十二岁。部队突进不足百米,被迫撤离,遗体就地匆匆掩埋,没有木牌,没有坐标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老战友一个个找上门:“军长在哪?”张爱萍把这事当作个人债务。1952年到1958年,他五次派人下苏北,拿着当年游击队口供、手绘地图、甚至是一张小学生画的“老户庄位置图”去刨坟。结果要么挖空坟、要么挖错坟,线索越来越碎,人却越发倔。

转机出现在1964年秋。江苏省有关部门凑了个调查组,张爱萍把老政委周方请来当“活地图”。两位六旬老人蹲在如皋的祠堂前,对着一张1930年的手绘草图比划:“这棵枫树原来在这里,那么垛子口应当东挪五十步。”9月26日清晨,他们找来曾抬过棺的孙国民,老人拄着竹杖在滩地上点了点:“就是这堆土。”

泥土翻开不足一米,一口“兜底山”旧棺显形,木板腐朽,洋钉锈迹斑驳,棺内骨架歪斜——显然下葬极急。法医沈祖云验骨:左肩胛破口、第三四胸椎缺损,符合机枪子弹贯入路线。再比对身高、钮扣、军装绒球,全部契合。周方把手伸进棺里,摸到那五粒贝壳扣子时,眼圈一下子红了。

遗骸被裹进白布,送往县革命烈士馆火化。同年冬天,如皋在烈士陵园立碑,碑文只有十一个字: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之墓。张爱萍没去现场,他在北京看着电报,沉默良久,吩咐秘书:“备一坛白酒,晚上我去老营房。”那夜,他一个人对着空操场把酒浇在地上,风很冷,灯光很暗,岗哨说他站了整整一小时。

顺带提一句,红十四军两千余名指战员,如今能叫出姓名的不到一半,其余埋名江海滩涂、荒堤古庙。2008年,最后一位幸存老兵离世,连带着许多口述也随风而去。史料空缺,让后人研究时屡屡断档;但这也提醒我们:档案之外,还有无数沉默的阵亡者。

写到这里,不得不承认,人类记忆是有漏斗的。张爱萍那股“找到不可见者”的执拗,填补的不只是个人情感,更是一段集体记忆的缺口。三十五年,六次返苏北,换来一堆白骨、一块石碑,值不值?他自己在晚年跟学生聊天时说过一句很江湖的话:“值,兄弟账,讲不通就别混。”

有人说英雄终将被铭记,可铭记需要具体坐标,需要一块能让后人驻足的碑。如今去如皋烈士陵园,何昆墓前常能看到中年人抽支烟、低声嘟囔几句再走——那一瞬,过去与现在其实连在了一起。说到底,历史从来不是书架上的陈列,而是活人在替逝者继续呼吸。